共青团
政策制度
 
发展团员调控工作若干问题解答
添加日期:2022-09-15  来源:

(2022年3月)

团中央基层建设部

按:发展团员调控是团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近年来,各级团组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加强团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调控增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作实践中,有的地方和基层团组织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为加强指导、统一思想、解疑释惑,团中央基层建设部推出相关工作问答,回应基层关切。问答适时更新完善。

1.如何认识理解团员数量规模与团员先进性的关系?

答:党章、团章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相对于“一般”、“后进”甚至“落后”,在数量上“先进”应当是少数。培养发展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入团,保持团员队伍的合理数量规模,是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的源头。

第一,从严从紧是党对团员队伍建设的一贯要求。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团要搞紧一些”。刘少奇同志强调“不要追求数目字,首先要追求质量……要吸收最好的青年,宁缺毋滥”,强调团员在青年中的比例恐怕不要再高于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学校里搞到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团员和非团员一样了,对于未入团的青年就没有影响了”。邓小平同志强调“青年团不要去追求团员人数多,不要以为多就好……总的原则是不要追求数量,要提高质量”,要求“把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青年吸收进来,形成团结青年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控制团员数量规模、加强团员先进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现在团员数量很大,初中学生毕业前几乎全部能入团,如果没有团员意识和荣誉感,不追求先进性,就容易成为一盘散沙”;明确要求团员队伍建设也要严,“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在团员标准要求上严起来,从把好入团质量关入手,抓好入团以后的教育实践,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前进。

第二,团员数量规模过大直接影响先进性。从国内看,曾经有一个时期,由于思想认识、制度规范、调控方式、纪律要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团员队伍发展过快、规模过大、比例过高,一些地方无序发展,“团青不分”导致团员光荣感、荣誉感下降,团员先进示范作用弱化。从国际上看,苏联和很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团组织在后期都出现了“全民团”的现象,青年对团员身份不在意、不认同,团组织影响力、凝聚力严重下降,先进性丧失殆尽,教训十分深刻惨痛。

第三,组织资源投入是影响团员质量的重要因素。本质上,团员规模上限取决于可投入的“管理资源”总量,数量太大,人均资源太少,团员就管不好。在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团员队伍数量可以大一些,但现实往往是数量容易达到,而质量难以满足标准和条件。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质量问题。当数量和质量发生矛盾时,应当把团员质量放在首位。在共青团组织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团员数量过多必然稀释、摊薄组织资源。共青团是政治学校,这与办学校、教学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学校场地很小、师资不强、学生很多、班额很大,教学质量必然下降。

第四,青年入党的数量是确定团员数量规模的重要依据。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根本任务是为党育人。在党组织的政治录用中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团的培养教育让团员进步成长,源源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让更多优秀团员成为党员,这是团的政治功能根本所在。28岁以下青年入党人数,应当成为确定团员大致规模数量的参照系。

2.什么是团青比、团青比如何计算?

答:共青团员的年龄范围和共青团工作对象的年龄范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团员来自于14至28岁的青年,但是这与共青团的工作对象是35岁以下的青年并无对立。团青比是指共青团员数量与28周岁以下(14.01岁至27.99岁)青年数量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地区、系统或单位团员的相对规模。保持合理团青比,是增强和彰显团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控发展团员数量规模的主要目标。计算公式为:团青比=团员数量/28周岁以下青年数量×100%。需要注意的是,应将28周岁以下(14.01岁至27.99岁)的青年数作为分母计算团青比,不能将1435周岁的青年数作为基数,也不能将低于14周岁的少年儿童计入基数。比如,某企业有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400人、28周岁以下的青年职工160人,团员80人,该企业的团青比应是50%80/160×100%),而不是20%80/400×100%);某初中有学1000人、年满14周岁的学生有400人,团员100人,则该学校团青比为25%100/400人×100%而不是10%100/1000×100%这里的青年数是14周岁以上的学生数,而不是全部在校学生数。今后,在学校领域应统一使用“团青比”规范表述,不再使用“团学比”概念。准确掌握团青比,是制订发展团员计划的基础工作。

3.如何理解年满14周岁入团的规定?

答:第一,入团有明确的年龄区间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年龄上看,14周岁、28周岁分别是申请入团的“下限”和“上限”。

第二,年满14周岁是申请入团的最低年龄。比如,某人出生于2008年5月,2022年5月年满14周岁,此后本人才可以申请入团,如果随即被团组织确定为入团积极分子,加上3个月的培养考察期,其最早入团也应在20228月以后。

第三,年龄较小的青年入团更要从严掌握。发展团员既要本人自愿申请,更要符合条件、组织批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很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年龄刚达到要求、在同一群体中表现相对突出的,可以择优少量发展入团,但应当从严掌握。因此,不是说只要年满14周岁都能入团,也不是说愿意申请入团的青年都要在1415岁等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就吸收入团,“到龄就入团”的做法必须纠正。

4.如何理解“县域调控、市域补充、省控总量”的调控原则?

答:保持合理团青比是调控发展团员规模的主要目标,适龄青年人数是测算的主要依据,省、市、县三级团委是调控的主体,调控的主要领域是各类学校。

第一,县域调控是基础。保证团组织对学校、年级、班级的组织覆盖,是发挥团组织功能的基础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高中阶段县域不同学校团青比可能出现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县级团委统筹调控。按照县域调控原则,不要求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都按照某一固定比例发展团员,也不宜“一刀切”不给某个学校或单位安排发展计划。

第二,市域调控是补充。由于县域面积、人口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县(市、区、旗)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青年聚集、有的地方人口老龄化较快,有的地方教育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学校不多。比如,有的县只有一、两所高中,入学的新生中很多初中都入了团,可能刚一入学团青比就已经超过了30%。如果单纯“县域调控”,这个县可能就无法安排高中发展团员计划,反倒可能加剧不平衡。遇到此类情况,团县委可以向团市委汇报,相应的计划指标从全市盘子里统筹,但市(地、州、盟)一级的团青比必须严格控制在调控范围内。如果地市一级仍出现高中团青比过高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计划指标测算、分配不合理,应当进行纠正、整改。

第三,省控总量是底线。全国层面,按照各省份团青比、常住青年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在校学生数量年龄结构、每年离团人数规模、学校班级数量等,综合测算确定年度发展团员计划,分领域进行总量调控。各省份应当严格按照确定的分领域调控计划执行,防止不同领域计划挤占、挪用导致调控失效。

5.县域调控如何安排发展计划、避免组织空白?

答:第一,精准掌握底数。在县(市、区、旗)层面,发展团员主要在中学阶段,而一个地方的适龄青年学生的基数是大体稳定的,所不同的是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分布。在学校领域,团县委要精准掌握本地的初中、高中、中职等各类学校数,各学校的年级数、班级数、各年级学生数、现有团员数、14岁以上学生数、申请入团人数等;在社会领域,团县委要掌握各单位28岁以下适龄青年数、申请入团人数等。要杜绝“申请计划靠估计、分配计划凭感觉”的做法,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心中有责,科学提出和制定发展计划。

第二,防止班级空白。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支部建在班上”是确保团组织覆盖、发挥组织作用的基本条件。应当把初中三年级及以上各个年级,基本实现班级团支部覆盖作为发展团员调控的基本目标,不宜过少。比如,某学校初三年级共有8个班、每班30人、共有学生240人(均已满14),按照班级建立团支部的原则,每班平均至少应有团员3名、全年级至少应有团员24名,如果目前初三只有10名团员,则至少需要发展14名团员。遇到班额较大的(如每班学生数达到40人、50还可以再增加一点计划。

6.发展团员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落实“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答:一个时期以来,入团标准比较宏观、抽象,“什么样的青年能入团”缺乏具体、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基层在发展团员工作中往往难以把握。为此,团中央印发了《新时代共青团员先进性评价指导大纲》中青办发〔20203既提出了团员先进性评价的指导标准,也确定了发展团员的指导标准。这是把握入团具体标准的政策性文件。

第一,落实五条具体标准。《大纲》提出了“有信仰、讲政治、重品行、争先锋、守纪律”5个方面的具体标准,细化为“树立远大理想”等12项具体指标,每条都有相应的细则和“负面清单”,并且分为初中、高中(中职)等6类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差异性的要求。“有信仰”“讲政治”主要体现政治标准,分值占比超过一半,就是要树立为党育人的鲜明导向。工作中应当注意加强日常考察,重点了解青年的入团动机、政治立场和思想状况,真正把“好苗子”吸纳进来。

第二,发展团员应避免“唯成绩”。目前,发展团员主要集中在学校,在入团计划减少的情况下,更要严格入团标准,把握好“红”与“专”的关系,落实好推优入团、积分入团、评议入团等制度,特别注意防止纠正“唯成绩”发展学生入团。

学业成绩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更不能等同于入团的政治标准。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好,各方面素质比较突出,但要防止绝对化。有的学校出现按照学业成绩排名入团的做法,班里有三个指标就安排成绩前三名入团,这就是“唯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好,但缺乏家国情怀、集体主义意识、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生,即便是“学霸”也不能“照顾入团”,团员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业成绩太差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的自然不能吸收入团。对于学业成绩,大体可以按照专业、年级或者班级的前三分之一左右掌握,防止过严或过宽。

7.为什么不宜在“好学校”过多发展团员?    

答:一般来说,经过升学考试等机制筛选,“好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更好,对于发展团员也比较关注。但为什么不在好学校”多发展一些团员呢?

第一,“好学校”是少数。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好学校”是少数,这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更为明显。因此,在总量上“一般学校”的发展团员数量理应多于“好学校”。

第二,先进性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团员在政治标准和要求上,必须拥护党的主张、必须信仰共产主义,体现的是先进性的绝对性。但受地域、家庭、经济、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无论哪个班级、专业、年级或领域,总有相对优秀的青年,总有渴望进步的青年。先于身边的其他青年成为团员,反映个体能力素质方面比身边其他青年先进,但也可能在某一个组织中会有某位青年比他强还没有当上团员,这体现的是先进性的相对性。有人拿“好学校”的“一般学生”与“一般学校”的“好学生”比较,认为前者比后者更优秀,却无法入团,这就混淆了比较对象。

第三,对“好学校”的倾斜要适度。“县域调控、市域补充”的原则,本身就包含着对“好学校”工作基础和发展团员质量的考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好学校”多发展一点团员、团青比稍微高一点是可以的,但要比例适度、保持在合理区间,不能突破团青比调控的“上限”;对于“一般学校”,要安排足够指标,守住每个班级团支部覆盖的“下限”。

8.初中发展团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第一,加强团队衔接。初中阶段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教育衔接的重要阶段,初中团组织要切实履行全团带队责任,大力指导、支持少先队做好“推优入团”。

第二,掌握学龄结构、严格年龄标准。根据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情况,14周岁以上的学生比例平均为40%左右,多数学生在初二年级下学期后才年满14周岁(有超过1/5的学生上了初三还不满14周岁)。因此,初中同一年级发展首批团员,一般安排在初二下学期以后比较好,这样既保证年满14周岁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数量、推优入团有了一定基础,也能防止“低龄入团”。学校团组织要结合新生入学信息登记,提前进行研究预判,严格执行年满14周岁入团的规定。

第三,注意班级、年级平衡。大体应按照初二年级下学期“班级有团员、年级有支部”,初三年级“班班建支部”的原则制订和执行发展计划,防止将发展计划全部用于初三年级。计划都用于初三年级,可能导致当届学生毕业后学生团员“归零”,直接影响下一批发展团员,而且不符合调控要求。同时注意正确计算团青比,未满14周岁的学生不能计入青年基数。

第四,发挥教工团员作用。为保证工作质量,应当充分发挥教工团组织和团员的教育、指导、把关作用。有教工团员3人的,应当成立教工团支部。教工团员参与发展团员工作情况,应当成为评议教工团员先进性的重要参考。初中学生年龄较小,一般不宜让学生团员参与做发展团员相关团务工作。

9.为什么要加大在职业院校(高职、中职)发展团员的力度?

答:第一,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地位同等重要。2019年以来,国家实施高职院校扩招三年行动、每年扩招超过一百万人。2021年,高职(专科)招生数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5%以上,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35%以上。

第二,职业院校团青比明显偏低。受社会观念、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中考高考筛选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中职、高职(大专)招生的学生相对学业成绩低一些,而成绩好的学生中很多上了普高、本科,其中团员又占了多数。因此,在入学阶段,中职、高职(专科)学校的团青比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如果不注意调控、放任自流,“马太效应”就会导致职业院校出现大量组织空白,严重影响团的组织覆盖和作用发挥,削弱团组织在职业院校领域的影响力。因此,省、市、县团组织都要加大发展团员计划安排力度,特别注意防止结构失衡加剧。

第三,职业院校发展团员事关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政治责任。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需要各领域各行业的青年与党同向同行。高职、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很多走上制造、零售、快递、餐饮、理发、家政、物流等这些岗位,将来的产业工人、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多数也将从这些青年中产生。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生力军。如果在基本青年群体中团员过少,加强新兴青年群体团建、夯实社会领域团的工作基础就会落空。因此,在职业院校发展团员、培养骨干,不仅是发展团员的业务工作问题,更是事关“为了谁、依靠谁”和共青团履行使命的政治问题。

10.为什么要加大在社会领域发展团员的力度?

答:第一,共青团只有植根社会、扎根青年才能彰显功能。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自成立起就努力扎根普通群众,引导广大青年走与实践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民受教育时间显著增长,目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团员对应的适龄青年群体与此高度重合,学校团员数量增加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团员数一度达到团员总数的七成以上,与青年在学校和社会领域的分布情况严重不匹配,造成“无学生不团员”“学校才有团组织”“学校毕业就不是团员”等错觉,“学生团”问题日趋突显。这不但影响团员队伍先进性,更影响到共青团的组织气质和职责使命的履行,必须下决心解决。

第二,加大社会领域发展团员力度的条件逐步具备。一个时期以来,绝大多数团员都是在学生阶段,主要是在中学阶段发展入团,学生毕业流向社会后,非团员数量很少,极大挤压了社会领域发展团员工作空间。随着发展团员调控持续推进,学校毕业后非团员的青年逐步增多,也为在社会领域发展团员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扩大社会领域团的组织覆盖,需要重点加大“两新”组织和新兴青年群体发展团员力度,统筹做好农村、城市社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发展团员工作。

第三,不同职业的适龄青年都应当有入团的机会。从发展党员工作看,每年新发展的党员中有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其中学生党员约占3040%,即新发展的青年党员主体仍是社会领域不同职业的青年。从发展团员工作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期间未能入团,按照2122岁左右大学本专科毕业计算,距离28岁还有67年,本人有入团的意愿、符合条件,团组织应当鼓励支持。所以,有的青年可能是初中入团,有的可能是高中入团,有的可能是大学甚至毕业走上社会之后才入团,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当中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入团。以往只在学校发展团员、只面向学生发展团员,既不符合青年成长规律,也不符合团组织吸纳不同群体先进分子的需要,应当予以纠正。

11.有人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员数量应该比党员多”,这种观点应该怎么看?

答: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应当予以澄清。

第一,从绝对数量看,党员团员对应的适龄人口基数差异很大,不具可比性。党章规定,年满18周岁可以申请入党;团章规定,年满14周岁可以申请入团,同时未担任团内职务的年满28周岁应当离团。因此,党员对应的是18岁以上的适龄成年人口(11亿团员对应的是14.0127.99岁的适龄青年人2.1亿两者相差数倍。

第二,从相对比例看,党员团员的各自比例不同。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全国党员的比例约为9%党员数/18岁以上人口数×100%),而团青比(团员数/14.01岁至27.99岁青年数×100%高于30%。因此,从团员的相对比例看,远远大于党员比例。

第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党员团员数量比例存在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高校,学生党员团员对应的适龄人口基数高度重合,学生团员数约3000万,学生党员数约300万,党员团员的比例约110,团员比例、团员数量都大大超过党员数。在农村,由于城镇化加快、青年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有的乡村35岁以下的青年都很少,一些农村出现党员数大于团员数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在党政机关,由于岗位工作需要和公务员招考制度的规范推行,考录进入机关的青年多数已经入党,因此从入职起不少机关团员数量自然比党员数量少。

12.有人说“大学发展团员计划在收紧,入团比入党还难”,这种观点应该怎么看?

答: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应当予以澄清。

第一,高校学生党员团员起始基数不同。从进入大学起,党团组织面临的就是不同数量的组织成员数。根据有关数据,普通高校入学的新生中,团青比平均在50%以上,学生党员数量极少。也就是说,高校团组织是在组织成员比例已经很高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新团员。因此,把每年高校发展党员、团员的绝对数量相比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第二,高校发展团员必须更加严格。目前,高校普通本专科阶段团青比超过70%,本专科的学生党员比例一般为2—5%, 团青比偏高不利于彰显团组织和团员的先进性,也不利于优中选优为党输送先进分子。前些年,中学团青比过高,升入大学后未入团的学生很少,发展团员压力较小;随着中学团青比严格调控,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申请入团的意愿明显增加,属于正常现象。大学生已经成年,思想认识和生理心理进一步成熟,发展大学生入团更需加强教育、综合考察、严格标准,防止入团的功利化倾向。



上一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
下一篇:关于团旗团徽的规范使用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网
四川共青团网
成都共青团网
技术支持:图书信息中心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彭温路399号 电话:028-68939896
Copyright © 2015-2023 SCRC.EDU.CN 银河集团9873 - 银河体育官方登录入口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30541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244号
Baidu
sogou